說明
此篇為實習心得的前言篇,主要解釋自己為什麼想要實習、如何選擇實習等動機。
若想要閱讀其他實習心得,點擊總覽觀看其他篇章!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章提到之人名皆有替換及修飾內容,請勿對號入座!
自我介紹
113 級資工系學生,喜歡實作、寫程式,擅長寫 Android、Web,並有許多作品在 Github 上展示。期許自己能成為軟體工程師,並朝向 Mobile Engineer 前進,成為一個能獨自開發或團隊協作的工程師!
為什麼選擇實習?
主要原因有三個:
- 利用學生的身份接觸職場
- 瞭解企業需要怎樣的資工人才
- 認識公司結構與運作原理並且社會化
學生實習
因為大學的課程皆為學習電腦如何運作、基礎的演算法或是作業系統等較電腦底層的知識,直到大三、大四才有較多的實作課程,軟體工程實務、行動裝置程式應用科技或雲端技術實務,比較讀書較喜歡寫程式的我,很想用作品來取得衡量學生標準的分數,所以在系上就修了滿多實作課程。
也因為大學課程偏向基礎或是入門的知識,很多內容或是作業都不會太困難,所以自己常常把作業難度提升,像是用部落格撰寫作業或是將作品放在網頁上讓同學們能夠實際操作,雖然多做這些分數不會提高多少,但心裡會踏實許多,同時也會想「以後出社會有能力解決工作內容嗎?」畢竟是讀普通大學而不是科技大學,實作上的程度可能有些許落差,當時想到最好的方式就是踏入職場,但同時又不想負擔太多責任,所以選擇了實習!
企業開出實習生的職位,除了讓學生有機會體驗職場,還有建立良好的形象以及培養人才,若實習表現不錯還有機會從工讀轉成正職,負責較完整的專案,而且還有不少例子!實習的工作通常不會負擔太大,幾乎都是偏庶務性質的內容,也有可能能力不錯、工作時間變長,轉而接觸到更多領域,此外實習也會有 mentor 帶著,有問題就問對方,責任也算是共同承擔。
企業人才
就如上述所說,學校課程內容與職場所需技能必定有很大的落差,至於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那句老生常談「科技日新月異」。學校的每位教師不一定會依照現有的科技趨勢而調整內容,畢竟一種技術在一年之間可能就有很大的進展,所以最重要的是學習那些 common sense,例如:AI 背後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或是能優化效率及空間使用的演算法。當然也有願意學習新技術並且喜愛分享的老師,每年開課提供的課程可能都不盡相同,學校或系所可能也會邀請業師來教導現行流行的技術。
但是學習到在真實領域應用,還是有一大步要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身體力行,直接到公司參與或觀摩第一線開發的情況!
公司運作及社會化
在實習之前,鮮少有與人開發的經驗,幾乎都是一人開發、一人作業,因為專案的規模不大,也很難準確分工,被分配到的部分多少也會重疊,很多難做到職責分明的分配。
而一間軟體公司不只會有開發部門,還會有 PM、QA 等規劃產品需求或是測試相關職責的部門,越大規模的公司職責分明越明顯,被分配的工作內容可能也會越精細、專精某一領域,此時就不是自己開發那麼簡單了。
需要跟其他部門溝通,與 PM 討論實作可行性、跟 SA 釐清需求、與 UI/UX 講解設計細節或是跟 QA 講解程式中出錯的原因,整個環節都需要面對面交談才能夠清楚對方遇到什麼問題,提供最好的解決方式給對方,並在期限內產出一個好的軟體,不管是實習或是正職工作,表達、報告或問題描述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如何選擇實習?
實習的選擇可以參考很多面向:
- 工作內容
- 地點
- 公司規模
- 福利
- 轉正的機會
- …等
與正職選擇的差異並不大,唯一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學實習,需要一邊處理課業、一邊處理公司的工作,學校與公司兩邊跑,此時的通勤時間就是關鍵,如果兩地相隔太遠,會導致自己心力交瘁,這邊要感謝同事說的一句話!
Leona:通勤時間也會算進上班時間裡,這也是我在找工作的一個考量。
結語
接著會在 準備篇 講講面試的小故事和過程,還有如何申請嘉義大學的實習學分以及到職工作前需要哪些前置作業!